1947年5月23日,许鞍华出生于辽宁鞍山。她的父亲是国民党文书,母亲是一名日本人。
1972年她获得香港大学文学硕士后,前往英国伦敦电影学院进修。
1975年返港,先后在香港无线电视台和香港电台电视部工作,从师胡金铨摄制了电视剧《狮子山下》等电视剧。
1976年,赴东南亚及墨西哥拍摄专题片《奇趣录》。
1977年,为香港廉政公署拍摄《CID》。
1979年,执导电影处女作《疯劫》,被认为是香港新浪潮电影代表作,获第十七届金马奖优等剧情片奖。
1980年,与萧芳芳合作喜剧恐怖片《撞到正》,将多视点结构与特技镜头、科幻气氛融为一体,尝试摆脱传统香港电影叙事模式。
1981年,执导《胡越的故事》,获第一届香港金像奖最佳编剧奖。1982年执导《投奔怒海》,获第二届金像奖最佳影片、最佳导演等五个奖项,并获邀参加戛纳影展,受到国际注目。两片与《来客》,均涉及越南战后的难民问题,并称越南三部曲。
1984年,开始对文学电影化的尝试,拍摄张爱玲同名小说《倾城之恋》。与1987年在大陆拍制的《书剑恩仇录》均为文学电影化。
1988年,联手林子祥、吴大维拍摄电影《今夜星光灿烂》。
1990年,拍摄半自传电影《客途秋恨》。
1991年,与刘德华合作拍摄电影《极道追踪》;同年携手刘嘉玲指导电影《上海假期》。
1992年,再次指导拍摄电视剧《狮子山下》之《归去来兮》。
1994年再度与萧芳芳合作《女人四十》,获第32届金马奖最佳影片、最佳女主角等4个奖项,获第15届香港金像奖最佳影片、最佳导演、最佳男女主角等6项大奖;同时更为萧芳芳赢得柏林影后的殊荣。
1996年,联合黎明、吴倩莲、梅艳芳再次拍摄张爱玲作品《半生缘》。
1999年,与李丽珍、黄秋生、李康生、谢君豪合作拍摄电影《千言万语》,荣获香港电影金像奖最佳电影;第36届金马奖最佳剧情片、导演和女主角在内的五个奖。
2001年,拍摄电影《幽灵人间》,获得香港电影评论学会大奖最佳导演;同年指导由张学友、梅艳芳、林嘉欣出演的电影《男人四十》。
2003年,与赵薇、谢霆锋合作拍摄电影《玉观音》。
2006年,指导由斯琴高娃、周润发、赵薇出演的电影《姨妈的后现代生活》。
2008年,拍摄电影《天水围的日与夜》。2009指导电影《天水围的夜与雾》。
2010年,携手吴君如拍摄电影《得闲炒饭》。
2011年执导的新片《桃姐》在第48届金马奖上囊括了最佳导演、最佳男主角和最佳女主角三项大奖,也是许鞍华继1999年凭借《千言万语》获得金马最佳导演之后再次获得金马奖最佳导演殊荣。
2014年,联合汤唯拍摄电影《黄金时代》。
2016年,执导文艺动作史诗巨制《明月几时有》,凭借该片获第37届香港电影金像奖最佳导演奖。
2017年6月,美国电影艺术与科学学院正式宣布许鞍华成为“2017年奥斯卡”成员。
2019年,与朱嘉懿联合监制由麦曦茵执导的电影《花椒之味》。
威尼斯国际电影节
柏林国际电影节
上海国际电影节
东京国际电影节
香港电影金像奖
台湾电影金马奖
中国电影华表奖
中国电影金鸡奖
亚洲电影大奖
华语电影传媒大奖
中国电影导演协会
香港电影导演会
香港电影评论学会大奖
香港电影金紫荆奖
优质华语电影大奖
北京大学生电影节
电影评审
釜山国际电影节
华语电影节
马来西亚国际电影节
不同于许多女导演迫不及待地要祭出“女性主义”大旗,许鞍华作品是“向下”的,依靠生活本身来解决问题。许鞍华本人一直单身,言谈举止像个羞涩的女孩,很难将“新浪潮干将”这样的名字直接拉到她本人头上,但这正是透过她的作品中女性可以看到的作者本人,如同《桃姐》里的桃姐一样,内心坚强,纵然老去,微笑常在。
电影语言作为社会文化的产物,在潜移默化中与观众相互影响。许鞍华的影片为观众带来一种熟悉的陌生感,突破日常感觉的习以为常,复活了人们在现实生活中日渐枯萎的感觉,唤醒其内心永无止境的探索内驱力。
许鞍华的创作心态亦与诸多艺术片导演一般,有满腹的灵感,却苦于没得发挥,喜欢按自己的意愿行事,不肯向上边妥协,还特别不怕得罪人,喜欢哪个演员或编剧,又讨厌哪一个,统统倾吐出来。许鞍华眷恋往昔,这令她有些作品显得很中性。而中性现在几乎就是许鞍华电影的一个标签,她拍片子就跟讲话一般的不婉约。